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峡工程的过去和未来
作者:沈茜蓉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9 16:38:02  文章录入:21cpmzhang  责任编辑:21cpmzhang

  1986年,国务院要求水利电力部重新论证三峡工程。这场大论证共有412位专家参与论证。22年后,三峡工程建成,在2008年,水利部又一次找到很多专家,对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再论证。与会者希望以实践来回答当年大讨论中的一些质疑

  本刊记者/王婧 文/沈茜蓉

  “三峡工程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长江三峡集团总公司前总经理陆佑楣如是说。

  1984年,陆佑楣被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从正在建设中的龙羊峡调入北京。钱正英部长对陆佑楣说的话字字千钧:“调你来,就是为了三峡工程!”

  两年后,一场有关三峡工程的大论证展开了。这场大论证共有412位专家参与论证,涉及40个专业。这是三峡工程问题有史以范围最广,也是讨论最深入、最充分的一次会议,对于工程的方案提出了很多重要意见。这次论证后形成的报告,最终决定了三峡工程得以在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

  这次相对广泛公开的大论证也让三峡工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透明的世纪工程。

  这个世纪工程承载了太多的期望与关注,走过22年,在2008年,水利部又一次找到很多专家,对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再论证。与会者希望以实践来回答当年大讨论中的一些质疑,也为了让这个世纪工程能够更大的发挥效益。

  “很多当年论证的时候没有思考得太成熟的东西,在有了这几年蓄水的数据之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陆佑楣说,“不过,22年前,大家争论的是上还是不上的问题,现在,研究的是如何让三峡工程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的问题。”

  这次论证由水利部会同三峡办、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气象局、三峡总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等部门联合举行。此次论证之后,水利部于2009年4月形成了《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这份方案在经过国务院审批之后,成为目前对三峡水库进行调度的指导性文件。

  24年前的论证

  1986年,国务院要求水利电力部重新论证三峡工程。这场论证从当年6月开始,至1989年2月基本结束,时年52岁的陆佑楣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参与这场大论证的专家“来自国务院所属17个部门、单位,中国科学院所属的12个院所,28所高等院校和8个省市,其中水电系统以外的占大半,还有2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

  在陆佑楣的记忆中,在召开的10次论证大会上,大都存在正反方意见的交锋,特别是最后一次论证大会上,论辩甚为激烈。

  泥沙问题成为当年论证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三门峡——这座黄河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从第二年开始就不断有泥沙淤积,最终使得黄河形成了“地上河”。“三门峡是中国水利史上最沉重的教训,”陆佑楣说。

  1993年9月,陆佑楣出任三峡工程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三峡工程从无到有,再到135米首次蓄水,陆佑楣在见证了这一切之后,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七年,他无法改掉的习惯是,无论和谁说话,总喜欢用“我这里”来代替“三峡”,似乎三峡就是他的家。

  当时一个公认的结论是:如果除去防洪功能不谈,三峡工程就没有必要建了。于是,支持派和反对派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三峡工程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防洪功能?在当年的《长江三峡工程水文与防洪专题防洪论证报告》中,防洪专家组给出的最后结论是:“在不建或缓建三峡工程的情况下,尚无与三峡工程等效或接近等效的替代方案。”这成为三峡工程上马的“必要条件”。

  泥沙问题淡化

  因为泥沙的沉积问题直接影响到防洪的库容,进而影响到防洪的效果,因此,泥沙问题是防洪的重点问题。在24年前对三峡工程的论证中,泥沙组最后给出的结论是:“水库运用100年后,防洪库容可保留85%”。

  但这是在“蓄清排浑”的方式下运行的结果。所谓“蓄清排浑”,指的是“汛期泄洪排沙,保持低水位运行,非汛期蓄水运用,保持高水位运行”。在汛期保持低水位运行的模式,使得防洪的功能又出现了“打折”,因为这意味着能拦蓄的洪水比较少。

  “如果三峡大坝在汛期拦洪蓄水,必然会增加对泥沙的淤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一般的汛期定下145米的水位,就是为了防止泥沙过量淤积,缩短三峡大坝寿命。”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王桂仙说。在2009年的论证中,他是泥沙组的成员。

  在陆佑楣主持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他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水不如我们此前设想的那么混浊。”

  在后来的这份方案中,一个数据映证了陆佑楣的判断: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宜昌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21亿吨。但在三峡工程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