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东河水库溢洪道、输水隧洞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作者:周荣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30 20:27:59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摘要:东河水库溢洪道、泄洪洞共用一个消力池,加之溢洪道、泄洪洞进口交叉,原初步设计中担心隧洞进口受溢洪道进水的 影响 ,隧洞流量系数取值偏小,设计人员会同相关单位进行水工模型试验,修改了原设计的一些不足之处,为设计人员解除了疑虑。

   1 工程概况

  东河水库为除险加固工程,坝址以上控制径流面积582.8km2,总库容4815.65万m3。输水泄洪隧洞布置在左岸则隧洞轴线较长,且进出口转角较大。输水隧洞布置于右岸, 由于枢纽区地形狭窄,溢洪道尾段、输水隧洞出口共用一个消力池。设计洪水位溢洪道下泄流量269.2m3/s,泄洪隧洞

  下泄流量53.2m3/s;校核洪水位1744.41m,溢洪道下泄流量547.8 m3/s,泄洪隧洞下泄流量59.9 m3/s。溢洪道全长333.13m,堰型为宽顶堰,净宽3×6m,其中引渠段长156.13m,控制段长12m,陡槽段长130m。纵坡分别为0.1、0.145。泄洪输水隧洞全长301.57 m,其中有压段为平坡,长76.90m;闸室段长6.5m,无压段长194.53m,坡度分别为0.02、0.266,断面均为城门洞形,宽度2.5m,有压段最大高度5.72米;无压段最大高度3.22米。

  2 试验内容

  1)上游水位与溢洪道、泄洪输水隧洞下泄流量的关系;

  2)溢洪道、泄洪输水隧洞陡槽内水流流态 研究 ;

  3)测定溢洪道和泄洪输水隧洞水面线、沿程压力分布及流速分布;

  4)溢洪道、泄洪输水隧洞进口水流流态研究及进水渠水流流态研究;

  5)底流消能及下游河床流态研究。

  3 模型设计

  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采用正态模型。经 计算 比较模型最终选用比

  尺入L=40,相应比尺参数:

  流量比尺:入q=入L5/2 =10119.29 时间比尺:入T=入L1/2=6.32

  流速比尺:入v=入L1/2=6.32 糙率比尺:入n=入L1/6=1.85

  4 初步设计方案试验成果及分析

  溢洪道沿程布设15个测点,泄洪洞沿程布设13个测点,以研究泄流时的压力分布和空穴数。

  空穴数k=(P+Pa-Pv)/(v2/2g)

  P —动水压力 Pa—大气压力 Pv—饱和蒸汽压力

  k>1.7一般不会发生气蚀; 1.7>k>0.3 控制平整度

  0.3>k>0.12增设通气槽; k<0.12 修改体型

  4.1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溢洪道水位~流量关系表(流量系数0.341~0.373)

  序号上游水位泄流量序号上游水位泄流量

  4.2 试验成果小结

  溢洪道通过设计流量时,引水渠内水流流态较为平顺,闸前水流流速水头较小,过堰水流在闸墩前即开始加速,通过闸墩时流速进一步增大,速度梯度变化较大,过闸后的水流形成明显的冲击波;加速后的水流在闸墩尾部已脱离边界,水流在墩尾形成“V”形空腔;闸门门槽处水流流态基本正常,溢洪道出口水流明显受到顶托,消力池消能效果较差,下游河道水流流态紊乱。泄洪洞通过设计流量时,过闸后的水流由于流速较大,已形成掺气水流,并且在纵坡i=0.02陡槽段沿程水深逐渐增加,局部地段水深接近无压隧洞顶部;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门槽处水流流态均不理想(出现掺气旋涡);泄洪隧洞出口处水流受到明显顶托,消力池消能效果较差。

  溢洪道通过校核流量时,闸前水流较为平顺,闸后水流流态进一步恶化,闸墩尾部水流衔接较差(产生明显的 “V”形空腔);闸门门槽处水流流态较好;溢洪道出口水流明显受到顶托,消力池消能效果极差,下游河道水流流态极为紊乱。泄洪洞通过校核流量时,过闸后的水流由于流速较大,已形成明显的掺气水流,并且在纵坡i=0.02陡槽段沿程水深逐渐增加,局部地段水深已达无压隧洞顶部(出现明、满流交替现象);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门槽处水流流态极不理想(出现明显气泡);泄洪隧洞出口处水流受到明显顶托,消力池消能效果极差。溢洪道和泄洪洞出口处,由于受到消力池左侧回流的影响,水深均超过了设计边墙高度,并直接导致消力池消能效果极不理想。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