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地面与楼面工程质量预控
特级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监理细则
地下连续墙分项工程监理细则
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无支撑水泥搅拌桩分项工程监理
预应力管桩分项工程监理细则
预制钢筋混凝土基础工程监理细
桩的现场预制监理实施细则
钻孔灌注桩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建设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审核主要
泰东河疏浚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
总图设计专业对控制工程造价的
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探
工程项目管理为什么要推行项目
如何提高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
浅析信息时代的企业ISO27001信
施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
建筑工程中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
总承包业务开展多年而规模仍然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工程策划 >> 采购招标 >> 正文
招投标市场遭遇几多困境
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6-14 13:21:06

  投标资源严重浪费,加大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不必要成本。

  重揽轻管趋势严重,现场安全、质量事故屡有发生。

  建筑价格出现背离价值的现象。

  要求施工单位出具的投标和履约担保,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招投标市场遭遇几多困境

  自2000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来,建筑市场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建筑市场公开、公平竞争程度提高,建筑成本下降,质量、效益总体水平上升,建筑领域腐败现象得到遏制,建筑队伍初步实现了优胜劣汰,并涌现了大批竞争实力强劲的建筑企业。但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招投标市场,施工企业在深化改革和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存在问题

  投标资源严重浪费,加大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不必要成本。由于国内施工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由于一些施工企业通过不正当竞争取得了比其他行业更高的利润,造成建筑施工队伍一度膨胀,建筑市场长期以来供求关系失调,建设项目远远满足不了建筑施工队伍的需求。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施工企业客观上数量很多,蜂拥而上;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某些招标机构利用招标会卖招标文件增加额外收入而降低投标门槛所致。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参与投标的项目都是从勘测设计或立项就开始跟踪,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立关系,跟踪的时间短则几个月,长的甚至几年,然后从网上获取招标信息,着手准备资格预审资料,参加投标报名,到购买标书,进行现场和市场调查,组织编制文件。参与投标中能中标的施工单位往往是几十家或上百家之中的一家,未中标的单位一切工作都付之东流。首先在费用上,施工单位每年用于开发投标的费用(含人力资源等成本)不低于年度新签中标合同额的5%;其次,投标单位为了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盲目攀比,拉高投标文件制作的外观质量,投入高精尖的办公用品不算,甚至用烫金等极尽奢华的包装手段,这种投入,由于施工单位投标都是广种薄收,绝大多数单位的投标文件是要作废的,相信招标机构和投标单位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投标文件,恐怕已堆积如山了。这是投标单位投入大量人力资源成本和办公管理成本的后果,最后形成大量制作精美的废品。施工单位在投标工作中投入大量无效成本,实在也是无可奈何。

  重揽轻管趋势严重,现场安全、质量事故屡有发生。对施工单位而言,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要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能否确保施工任务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领导人的主要精力只能放到任务承揽上,不但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开发,而且还要有三分之一的副职领导去跑市场,才能保证在投标的竞争中捞到一根针。在建筑市场惟恐漏掉每一个招标机会,创造条件频频参与投标;不仅大部分企业领导要抓任务承揽,每个施工单位还要建立起庞大的开发任务机构,集中企业30%甚至50%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按照信息部、市场部、技术部、综合部分工,完成从信息跟踪到合同签订的一系列投标过程。施工单位主要的施工技术管理力量都投入到任务开发和投标工作上,在施工企业本来就人才普遍匮乏的情况下,现场管理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现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层次普遍降低,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到现场,缺乏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人才培养拔苗助长。施工企业现场人才缺,人才培养难,造成现场管理水平下降,频频发生施工安全和质量事故,从而使市场信誉度降低,难于承揽到工程任务。施工企业越难承揽工程就越增加开发承揽任务的力量,陷入恶性循环,重揽轻管趋势愈演愈烈,这种状态下,要保证项目现场管理的水平,企业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建筑价格出现背离价值的现象。产品的价格应由市场来决定,但建设单位为防止建筑企业利润率过高和遏制腐败,普遍采取在统一预算编制办法并降造10%~20%不等的基础上,按最低投标价中标。由于建筑市场本身处于供不应求的不平衡局面,为争取得到工程,投标单位往往盲目压低投标总价求得中标,这样确定的建筑产品价格,并不是建筑市场供求主体的平等真实意愿,很难说能符合价值规律。实际上,最终生产出的建筑产品也背离了建设单位的初始意愿,不是结算价格大大超出原中标价格,就是产品(内在)质量水平下降。更不可取的是施工单位承接了超低价中标的工程项目后,不是集中精力搞好现场管理,而是千方百计做好设计、建设和监理等单位的工作,取得理解和支持,办理追加索赔,实现保本甚至盈利的目的。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基本上由一方确定建筑产品价格,不仅背离产品的实际价值,而且直接影响建筑产品的质量,严重的甚至留下了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

  要求施工单位出具的投标和履约担保,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现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