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浅论环保节能设计在绿色建筑中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工程策划 >> 前期设计 >> 正文
浅析针对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设计分析
作者:佚名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1-29 15:38:25
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4.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4.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日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4.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一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4.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城建大厦在城市建设中应为绿色建筑的典范,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①处理好大厦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以高度的关照。

  ②为大厦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顶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③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